欢迎光临安邦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官网!
行业标准主笔单位专业从事电伴热、电地暖系统解决方案20年
全国咨询热线:4006-888-749
联系我们
安邦电气股份有限公司
全国免费服务热线:4006-888-749
手机:15055000001
邮箱:15055000001@163.com
地址 :安徽省天长市天冶北路288号
联系人:林总监
您的位置: 主页 > 关于安邦 > 安邦集团文化
安邦集团文化
天长人文

天长人文

优质的天长人文厂家,安邦股份从事电热产品的研发生产已经20载,项目经验丰富,产品型号齐全,资质支持全面。如果您有任何天长人文相关的问题,欢迎及时联系我们我们。

产品系列:集肤伴热系统、电伴热系统、电加热器、电地暖系统、集仪器仪表、电线电缆、高低压配电柜(箱)、电缆桥架、阀门管件等等设计、制造、销售服务。

       提要  唐天宝元年(742年),为纪念唐玄宗生日,“割江都、六合、高邮三县地置千秋县”。天宝七年(748年),易名为天长县。
       1943年天长与高邮合并成立天高县。1944年9月分为天长、高邮两县。1945年4月又合并为天高县。11月再度分设。1946年6月,为纪念罗炳辉将军,苏皖边区政府特令天长县改为炳辉县。同年7月,国民党军队占领县城,仍称天长县。1947年共产党领导下的天长县政府恢复,1948年4月与高邮合并天高县,12月18日又改称炳辉县。1960年1月,国务院决定复改炳辉县为天长县。1993年3月,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天长县,改立天长市。
       夏•商•西周  天长属淮夷境地。当时的统治者们居住于黄河流域,他们对居住在东南方的人统称为“夷”和“东夷”,居住在江淮之间的部落则称为“淮夷”。
       春秋•战国  天长先属吴、后属越,又属楚。天长当时处于吴楚交界处。吴楚双方于此常常发生战争。《史记•吴太伯世家》就曾记载了一次发生在天长一带的吴楚大战,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“卑梁之衅”。

 

天长人文(图1)


       注:石梁古城遗址,为一近似圆形的高台地,高出地表约3米,地表遗存丰富,有商、周、汉、六朝、唐等各个时期文物。据史书载,该城六朝时建在一商代遗址上,废于唐,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       据考当时吴边邑卑梁在今天长西北,很可能即是今石梁。此说如成立,则说明公元前518年之前天长地方(包括卑梁)即己属吴,这是天长地区较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文字。
       公元前473年,强盛起来的越国灭掉吴国,并渡过江淮,会齐晋诸侯于徐州,此时,江淮一带,包括天长地方,均为越国势力范围,越人灭吴很快退回江南,天长地方属越时间很短,公元前473年左右就归于楚,直到秦王统一中国。
       秦 天长地方基本属广陵、东阳县境,广陵、东阳属九江郡。据《史记•秦始皇本纪》:秦始皇廿六年(公元前221年)“分天下为三十六郡”,淮河以南地区包括天长地方,属九江郡(后亦曾设东海郡)。天长未正式置县,西北的东阳县(今盱胎东阳)、西南的棠县(今六合)。
       西汉 高邮、江都设县后,天长地方基本为广陵、高邮二县境地。属江都国、广陵国、隶徐州刺史部,部分地方还可能为江都境地。王莽新政时,改广陵为“江平”,改广陵县为“安定”(见《汉书•地理志》),天长属之。 
       东汉  天长仍为广陵、高邮二县境,部分地方还可能为江都县地。先属广陵郡,后属广陵国,隶徐州刺史部。
       三国  高邮、江都县废,天长为广陵县地,仍属广陵郡,广陵郡先属魏,后属吴。
       西晋、东晋  为广陵、高邮二县地,而广陵县属广陵郡,高邮县改属临淮郡,仍隶徐州刺史部。江都县复立后,部分地方亦可能属江都。
       此外,两晋时期,广陵郡下还有侨置县,据《晋书》载,当时的侨置县(在流民集中地划出一块地方让他们设立“流亡政府”)有肥如、真定、潞、新市。据《宋书•南沛太守》载:“孝武大明五年,分广陵为沛郡,治肥如县”,沛郡在天长境地,可见肥如曾经侨置于天长地方。
       南北朝   宋分广陵为沛郡,于天长境内置县;齐亦然;梁改沛郡为泾州领泾城郡、东阳郡;陈又为沛县、沛郡;周改沛郡为石梁郡、改沛县为石梁县。---天长地方历属之。除此,部分地方依然属高邮、江都等。
       宋:《宋书•州郡志》:“孝武大明五年,分广陵为沛郡,治肥如县”。据《备修天长县志》考证,此沛郡,即南沛郡。《宋书、州郡志》南沛太守条下云:“今领县三•••萧县令,相县令、沛县令”。沛县故址在今天长之石梁,这可算是天长境内第一次正式置县。
       齐:《南齐书•州郡志》南沛郡下领县三:“沛、萧、相”,可见齐时与宋无异。梁:据《隋书•地理志》“永福,旧曰沛,梁置泾城、东阳二郡”。
       陈:据《隋书•地理志》“陈废州(泾州--笔者注)并二郡为沛郡”。
       北周:据《隋书•地理志》“后周改沛郡为石梁郡,改沛县为石梁县,省横山县入焉”。横山县,据《扬州府志》于仪征县西三十五里七都横山下注:“元魏置横山县。山阳祥证寺,梁天监中建,相传昭明太子读书处也。”《江南省志》亦有同样的记载。
       南北朝时期江淮之间是南北割据之地,天长一带,属被分裂摧残。隶属也屡有变化,时而属南朝,时而为北魏,北齐所有
       隋  天长为永福县、属江都郡,隶徐州。此外,天长部分地方仍属高邮、江都县。
       唐  先为石梁县,天宝元年(742年)置千秋县,天宝七年(748年)改天长县,属淮南道扬州大都督府。
       天长正式置县市唐玄宗天宝元年,是为庆贺唐玄宗李隆基寿辰而置的。《旧唐书•玄宗纪》载:垂拱元年八月初五,李隆基诞生于东都洛阳,开元十七年(729年)诞辰,宴百官于花萼楼,“百寮表请以每年八月五日为‘千秋节’”,十三年后(742年),唐玄宗改年号为天宝,并与诞日千秋节相应,“割江都、六和、高邮三县地置千秋县。”天宝七年(748年)改千秋节为天长节,千秋县也就随之改为天长县。
       五代  先属吴,南唐改建武军,周亦然。
       宋  为天长军,天长县。先属淮南路。据《备修天长县志》引《太平环宇记》:“国朝既克江南,降雄州为天长军兼领县事”,宋灭南唐为开宝八年(975年),则天长军应建于此时。《宋史•地理志》:“天长、望。旧天长军,至道二年(996年)军废,复为县,隶扬州,建炎元年(1127年)升军,绍兴元年(1131年)为县,十一年,复升军,十三年,复为县”。
       建炎十三年(1129年)宋高宗南逃后,天长一度处于金人铁蹄之下,公元1142年(绍兴十一年)宋金和议成,以淮河为界,划淮北于金,天长仍难免成为战争场所,饱受其苦。
       元  天长为县,先属淮安路之临淮府,后属淮安路之泗州。隶于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。元至正十五年,置淮东道宣慰司,曾置司天长。
       明  天长仍为县,属凤阳府,隶南京。
       清  天长仍为县,雍正二年前属凤阳府泗州,雍正三年,泗州为直隶州,天长属之,隶安徽巡抚。
       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 天长仍为县,初属安徽省淮泗道,二十一年,安徽析十行政区,天长初属第四区,旋又改属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区。

 

天长人文(图2)


       注:民国35年(1946年)6月30日《解放日报》关于天长县改名炳辉县的报道。
       抗日战争期间,天长于1938年12月12日沦陷;原国民党县政府迁至铜城,天长设置汪伪政权。1940年4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届天长县抗日民主政府流亡在外,名存实亡。从此,天长成为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个组成部分,1943年1月,划天长、高邮及盱胎部分地区设天高办事处(后改称天高县),其后天长高邮县又曾几度分合。1940年春至1946年夏,天长东南面的部分地区曾隶属抗日民主政权的水南办事处,东南办事处和甘泉县等。天长抗日民主政权先属皖东津浦路东联防委员会办事处(1940年4月成立),1942年2月,办事处改为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,1943年2月,又改淮南行政公署,下设路东、路西专员公署,天长属路东专员公署。
       1945年9月天长县城解放,复称天长县。1946年6月29日,苏皖边区政府为纪念罗炳辉将军建立淮南解放区之功绩,特令天长县改为炳辉县。1946年6月国民党南京政府撕毁双十协定,7月,炳辉县城被国民党进占。
       中华人民共和国   1948年12月天长首次解放,12月28日县人民政府布告,正式改天高县为炳辉县,1960年1月5日遵照中央通知,复改为天长县。属安徽省滁县专区。1956年至1961年滁县地区一度并入蚌埠专区,1961年复属滁县专区。1971年属滁县地区,1993年属滁州市。1993年3月18日,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天长县,改立天长市至今。

 

炳辉日报


       注:1959年元月1日原炳辉县委决定将《炳辉报》正式更名为《炳辉日报》,陈毅元帅为炳辉日报刊头题字。
文/夏文蔚

 

 

天长讼
(代序)
夏锡生


       天长,处华东腹地,控楚尾而启吴头。连豫鲁而接宁扬,为祖国东南之胜区,资源之宝库,文化之渊薮。天长人文荟萃,一代明相包拯曾在此任县令,北宋有弃官寻母而被列为“二十四孝”之一的朱寿昌,清代有被誉为晚清小说压卷之作的《夜雨秋灯录》的作者宣鼎,有兼资文武、旁通六艺的女学者王贞仪。近现代更是名人辈出,不胜枚举。《好一朵茉莉花》便是由天长南乡小调《鲜花调》发展演变而来,后经天长籍作曲家何仿收集整理,流唱传播,代表着中国走向了世界。
       天长大地,是由长江淮河托起来的一颗明珠。千百年来,曾有许多政治家、思想家、科学家、文学家各类先贤从这里诞生,或在这里留有足迹,留有诗文,为她添彩,为她增光,所以,天长的一丘一壑、一泉一石、一枝一叶都有典故,都有考究,是一部史、一册书、一张琴、一壶酒、更是一幅画。因为她的文化底蕴太深厚,难怪,人们总希望到天长来寻幽揽胜,而来者又总觉得流连不够,认为天长有看头,有说头,有想头,有兴头,返回后还余味不绝。
       天长的山水名胜,则静静地幽隐一隅,默默地坐看秋月春风。她的胸中,既有风雅策论,铁马金戈,又有道德经纶,朝堂涌波。她的眼里,既有怀草秋茶,生灵涂炭,又有兵戎浩劫,人间沧桑,因而在胭脂山下信步徘徊,你可以与她沉吟长叹,在琉璃泉旁浅斟满酌,你可以与她酒令呼朋,在状元桥头读书悟性,你可以听她谈古论今,在“二贤堂”前和图书馆内,你可以听她指点兴亡和历数春秋。只是她不愿炫耀自己,是否这也是天长山水名胜和古今贤能一大光荣的憾缺。
       这里是创业者驰骋的战场,这里有企业家丰富的宝藏,搏击商海,为各种英雄挂帆摇桨,共谋发展,与天下才俊合写时代新章。进入新世纪作为安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,连续十年名列安徽十强县市行列。
       赞曰:胭脂山,甓社湖,山青水秀育千秋儿女;琉璃井,状元阁,地久天长造万古风流。

 

 

包拯与天长
原载《天长文史》


       包拯(999--1062),北宋庐州(今合肥)人。宋仁宗天圣五(1027)二十九岁时考中进士,不久,被朝廷任命为大理寺评事(相当于较高法院一级审判员),并任建昌(今江西永修)知县,因父母年事已高,需要奉养,未赴任。直到父母相继去世,守孝完毕,在乡亲父老的劝说下,才到都城东京(今开封)等候朝廷调遣,并于仁宗景祐三年(1036)被任为天长知县,由此正式步入仕途。
包拯对贪官污吏极为痛恨,对百姓疾苦十分关心,历史上有不少关于包拯善于断案的记闻,在任天长知县时,审理“割牛舌案”就是为民伸冤较为生动的一例。
       《宋史•包拯传》载:“知天长县,有盗割人牛舌者,主来诉。拯曰:‘第归,杀而鬻之。’寻后有来告私杀牛者,拯曰:‘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?’盗惊服。”此事在天长明清时代的几部县志里也有同样记载,说的是:一天,一个农民发现他家的牛嘴里流血,仔细一看,原来是牛舌头被人割掉了,他惊恐地去到衙门告状。包拯看了状词, 个农民的仇人干的,就对这个农民说:“这牛反正活不成了,你把它杀了卖肉。”宋代为了发展农业,按照当时法律,私宰耕牛是有罪的。没多久,果然有人来县衙告发 那个农民私宰耕牛,包拯一听,勃然大怒,厉声喝问道:“你干的好事,割了人家的牛舌头,还来诬告!”这一问好像晴天霹雳,那人惊恐异常,只好低头认罪。这件事一下子轰动了整个天长,成了千百年来传诵不衰的佳话,后来又通过《宋史》的记载传遍了全国。
       据明清县志载,天长县城东门外曾建有一座“二贤祠”,用来纪念包拯和“二十四孝”,之一的天长孝子朱寿昌。明天长教谕李鸣盛留有《二贤庙》一诗:花城峨峨谁建祠,二贤风雅后人师。犹道神宰割牛事,笃孝还怜刺血诗。

标签: